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各类电子产品、电子数据,拿着微信聊天记录就上法院起诉的情况也已经司空见惯。那么你有没有想过,电子证据也可能造假?
在鄞州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广东某通信公司通过技术手段伪造了电子邮件,后被承办人李苏宁慧眼识破,最终因不诚信诉讼被罚款10万元。
近日,该案入选了2022年度宁波法院十大精品案件。在此之前,该案已入选浙江高院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第二批典型案例、宁波法院打击虚假诉讼十大典型案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承办人李苏宁的视角,体验这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吧!
2021年2月,广东某通信公司以股东损害债权人利益为由向鄞州法院起诉汪某等三被告,认为其与宁波某电子公司存在借贷关系,三被告作为宁波某电子公司注销前的股东需承担相应责任。
原告主张其向宁波某电子公司出借款项,而被告则主张公司并未拖欠借款,质疑款项性质,且认为原告的诉请已过诉讼时效。
在第一次庭审中,双方的争议焦点基本围绕原告与被告的公司是否存在借贷合意以及是否已过诉讼时效展开,并无其他争执。
但在第一次庭审后,原告补充提交了四份证据,分别是原告公司法定代表人于2013年、2015年、2017年、2018年向被告发送的电子邮件,用以证明借贷以及催讨事实。
而被告坚称从未收到过这四份邮件。
承办人组织了一次证据交换,当场登陆双方邮箱系统核对,发现:原告的邮箱中确实存在这四份邮件,状态为发送成功。承办人还当场重发了邮件,确认被告邮箱是能收到原告所发邮件的。
到这里,原告的证据链
是不是看上去无懈可击?
而被告仅有的抗辩就是“我发誓”
但承办人还是从中看出了端倪:
被告邮箱中保留了其与原告的历年邮件,其中并无这四份邮件。这当然也有可能是被告删除了这四份邮件。但奇怪的是,原告的邮箱中删除了与被告的其他所有邮件,仅保留了这四份邮件。当然原告也有他的“合理解释”,邮件太多就保留了最重要的。
从起诉至第一次庭审结束,原告从未提及存在这四份邮件。
这四份邮件的发送时间紧扣诉讼时效,且内容均涉及催讨借款,行文格式几乎相同,连段末的“。、”错误标点均一致,彷佛为被告的答辩内容“量身打造”。
原告补充提交的邮件截图
基于这些疑点,又考虑到原告本身是一家通信公司,存在利用技术手段伪造邮件的可能性,承办人在向双方告知伪造证据以及虚假陈述的后果后,启动调查。
经咨询鉴定机构以及公安机关相关部门,均被告知无法鉴定。虽然这几趟无功而返,但承办人并不气馁。看着这四份电子邮件证据,她灵机一动:向邮箱运营商调查核实!
后续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即使方向对了,取证也并不容易。这期间,需要克服民事案件取证权限、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存储等重重困难。
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发送方邮箱的运营商后,承办人向被告律师开具了调查令,但最终反馈的信息却显示,原告法定代表人的邮箱确实发送过这四份邮件,时间内容都跟原告提供的一模一样。
承办人开始自我怀疑,难道真的是直觉出错了吗?
她反反复复查看调取的邮件,终于看出了不一样的地方:这四份邮件下面都有一串代码,但调取的其他邮件都没有这串代码。
承办人马上联系了运营商公司,但因为是在电话中沟通,几番问答后也无法弄清楚代码的问题,只能证明这四份邮件有些异常,不能证明是伪造的。于是她决定,去趟广东当面和技术人员沟通。此外,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她还要先去趟接收方邮箱的运营商公司,确认被告的邮箱确实没有收到过。
和两家邮件服务商联络好之后,承办人赴广州取证调查。
第一站是接收方邮箱的运营商公司。技术人员调取了服务器日志之后,能够确认被告的邮箱确实没有收到过这四份邮件,但是没收到邮件的可能性非常多,要确认原告伪造了邮件,关键还在发送方邮箱的运营商。
承办人又动身前往发送方邮箱的运营商公司。技术人员认为,他们的服务器是不可能被攻破的。她和技术人员先从储存在服务器中的数据入手,反复论证、多次推演,抓取了大量数据,还是一无所获。
在快要放弃的时候,她突然想,如果服务器不可能被攻破,那会不会是邮件根本没有进入服务器呢?既然调取的邮件里出现了不知名的代码,那能不能从代码入手?
技术人员向上级申请解析了
这四份邮件的所有代码
终于找到了能够实锤的证据:
正常邮件在经过邮箱系统时,会被系统添加固定格式的信头,以记录关键信息,如邮件发送端系统信息、邮件接收服务器信息、邮件反垃圾串号等,但这四份邮件缺失这些正常信息。缺失这些信息的邮件是无法通过服务器校验的,所以这些邮件不可能通过邮箱系统发送成功。
代码显示邮件是经过Foxmail邮件客户端7.2.18版本发送的,而这个版本是在2020年才发布的。试问,一个2020年发布的客户端怎么可能发送2013年、2015年、2017年、2018年的邮件?
根据这两点已经能够确认,
这四份电子邮件
一定是原告通过技术手段伪造的。
回到宁波后,承办人马上组织了第二次庭审并要求原告法定代表人本人到庭。原告法定代表人在庭审过程中还一直狡辩,不过面对调查的结果,他的心理防线被一步步攻破,最终承认邮件是伪造的。
庭审后,原告申请撤诉,鄞州法院作出了不予准许裁定,并最终判决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本案中,原告广东某通信公司作为一家高新技术通信企业,滥用自身技术优势,在参与诉讼活动中使用技术手段伪造电子证据,违背行业守则,违反诚实信用的民事诉讼基本原则,损害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增加法院甄别难度,浪费司法资源,严重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法院经审核后对原告伪造证据的行为作出罚款10万元的处罚决定。原告未申请复议并按期缴纳了罚款。
对该案的民事判决,原被告均没有上诉。案件生效之后,被告给承办人送来了锦旗,为她“千里取证”的敬业和“洞察细微”的专业连连点赞。
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考验着法官对电子证据的审查与判断能力。电子证据易被伪造、篡改,且痕迹隐蔽,调查核实难度要远高于传统证据。
该案法官发现疑点,深入挖掘,克服电子证据审核过程中存在的调查取证权限、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存储等困难,最终有效甄别电子证据真伪,查清真相,对当事人予以惩处,维护了司法权威和司法秩序,筑牢了司法底线,也为电子证据的审查和证据规则的完善作了有益的探索。
这个案件从法律适用上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难度,难就难在如何查清事实。电子邮件是典型的电子证据,我在登陆邮箱系统核对后发现确实存在发送成功的邮件,此时依照审判实践及证据规则已很难否认其真实性。
调查过程能够体现在判决书上的不过寥寥数语,但这其中过程的曲折不易以及查清真相后所获得的成就感都远非文字所能表达。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调查之路,大概就是:始于一个女人的第六感,终于一个法官的使命感。
我一直都很喜欢破案,大学时一直梦想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刑事法官。到我进入法院后才知道,原来刑事法官只是少数,更多的是深耕于民事审判的法官。后来我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但我热衷于破案的梦并没有就此终结。我始终相信,只要是假的就一定有破绽,只要查下去就一定有结果。